成都东门,藏着一处世外桃源。
北接万达,南抵沙河,这一方自在惬意的天地构成了老成都心中的东光小区。
这里院落众多,大多以门牌号来命名,像1、3、5、7、9、11号大院。同时还有朗朗上口的锦东苑、金毛苑、东怡苑、东兴苑、新莲新苑布局在街道两旁。
这个兴起于90年代的大片区,渐渐地演变成了老成都钟情的美食地标,东门的烟火气息得以存留。每到夏末秋初,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将街道染上满眼绿意,羡慕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成都人。
随着地铁7号线的通车,去往东光小区的路更多样化。但在老成都心中,连接东光小区和九里堤的75路公交,才是记忆里给人以妥帖幸福感的经典线路。
1
记忆里的地标,是生活区的缩影
大多数成都人可能不清楚东光小区的构成,但一定记得形似钟表的地标。90年代,田野被院落替代,这里成为了一代土著的家,也成为了第一代蓉漂的家。
据老一辈讲,当时住东门大桥和三瓦窑的人大多搬迁到这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万人小区。陈旧的老烟囱是当年的纺织厂,如今独留下陈旧的建筑。
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青春时光都留在了东光实验小学。当年上过得胜小学的孩子们,基本都已成家立业了。
校门口陪伴了学子们十年的晨光文具,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而后门的眼哥贵州竹笋芋儿鸡,喂饱了一代代人的胃。
大多数住在东光小区的居民,都曾去种类繁多、价格低廉的观音桥露天菜市场赶过早市。
随着东光综合市场的修建,居民们出门就是被柴米油盐包围的烟火气。
几年前热闹的夜市一条街,已成了周围居民心中的绝版记忆。
转眼隔壁的万达广场已经走过十个年头,那些聚会看电影购物的时光交织着日常的快乐。
老巷子里林立的老茶馆,将东光小区的慵懒与闲适发挥得淋漓尽致,忙碌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慢下来。
20年的继发眼镜,少了精致的店面,更多的是存放了一代人配眼镜的青春。
开了20多年的老式理发店,剃头师傅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2
住在东光小区,很难成为一个瘦子
品味鲜包子店
▲▲▲
这家店是东光人过早的选择,是周围上班族和学生党的首选地。作为十多年的老店,虽然品种不多,却凭借着好口碑和好味道,吸引了无数回头客。
它家经典的鲜肉包,是韩包子的做法,保持着高水准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