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金庸先生的武术门派,在我的印象里,少林派一直是那种很有逼格,同时又很各色的存在。
这是因为少林是武林第一大门派,佛法普渡、武学超然,领袖江湖的地位无比显赫。
但在少林派华丽的外表下,在僧众绵延不绝的诵经声中,人性中的伪善丑恶仍然会难以抑制,时不时的冒个头,给这座千年宝刹以难堪的尴尬。譬如反抗霸凌叛逃西域的火工头陀、抛妻弃子外正内邪的住持玄慈方丈……
这其中还包括“空字辈”之首空见,一位看上去形象伟大、光荣、正确,细究之下却发现表里不一的一代“神僧”。
1、
在《倚天》一书中,关于空见神僧的描写,内容其实并不多。他出场一个晚上就领了盒饭,高手之中也算来去匆匆。但是尽管时间短,这节内容却很有看头,而且越看越有味道,越有咂劲。
空见登场的任务很简单,是受弟子圆真(“混元霹雳手”成昆)的委托,代其化解对自己徒弟金毛狮王谢逊的灭门血海深仇。
因为这段宿怨,已经致使谢家十三口以及数十条无辜武林人士丧命。在空见找到谢逊时,老谢正在准备摸黑去“武当七侠”宋远桥家偷塔。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空见插手成谢二人仇怨的时间。要知道,成昆拜入空见门下改名“圆真”已经三年,甚至都学会了一部分少林九阳功。这期间,谢逊也没闲着,一直在四处杀人逼成昆现身。那为什么,空见之前一直静悄悄,而在此时选择出头平事?
我分析,应该是成昆认为正派与明教的矛盾冲突还不够激化。等整个计划成熟了,他才告知空见投入少林之前身负的血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一番戏精上身让老和尚替自己出头平息这场恩怨。
而老和尚呢?要么护犊子心切,要么维护少林声誉。总之,大包大揽应承下来,决定替徒弟拔份儿。
看见了吗?如果成昆不是空见的徒弟,他会不会管这档子事?我认为肯定不会管。如果真的慈悲为怀,谢逊在江湖中滥杀了这么多年,怎么没见他出面阻止?头条、微博,各种推送客户细分那么精准,空见不上网也没手机还不吃瓜?这事说不过去!
可见,空见的慈悲并非众生平等;跟解救武林无辜同道,劝导谢逊向善也并没有半毛钱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已关己,维护利益。他夜探谢逊的目的只有一个:阻止谢逊祸水东引的“栽赃行动”,替少林灭火,为恶徒拔份。
2、
这样说是否有依据?自然有!空见老和尚夜探谢逊,这件事本身就相当诡异。
他来之前不预约,到了也不打电话,进门还不按门铃。完全是依仗自己鬼魅般的轻功身法,突然出现在谢逊背后。想想,在一个寂静无声的深夜,突然有人在你背后拍了一下,你会有啥感觉?
胆子小一点的,恐怕直接就过去了。
事实上,谢逊当时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他被空见的这波骚操作直接吓尿了。以他致精神错乱,误以为是他滥杀的那些人的冤魂前来索命。
这是准备劝人向善的节奏吗?分明是在秀肌肉!这一系列夸张至极动作的背后,都在传递这样一句潜台词:“你看,我很强的哦,你的功夫跟我比差得太远。所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说啥,你听啥,乖!”
心理战!降维打击!一代高僧的出手果然与众不同。之后,空见劝和谢逊的那些话,问题更大。
“这成昆所作所为,罪孽确实太大,但居士一怒之下,牵累害死这许多武林人物,真是罪过,罪过。”
说话说声,听话听音。空见一句“罪孽确实很大”,成昆的罪行就这样轻飘飘地搪塞过去了。而谢居士你嘛,才是良心大大地坏!
同样都是杀人暴行,我德行浅薄,辨不出杀了谢逊家十三口的成昆,和杀了几十口武林人物的谢逊,谁比谁的行为更残暴、内心更无耻。
然后,空见又开始哔哔:成昆之所以干那些坏事,是因为当时他喝醉了,全都怪喝酒误事!另外,成昆也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他还跟我写了检讨,进行了从外到内的自我批评。所以,谢居士,你看这个事,是不是就算了?
A4纸上画张嘴,你好大一张脸!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是空见你家十三口被你师父杀了,你媳妇儿还被奸污了,你会不会从这片苦海中回头是岸?你会不会“时日一久,便慢慢淡忘”?
怎么寻思的?你练“金刚不坏护体神功”练自闭了咋滴?
前前后后几十条人命呢!谢逊自然不肯听老和尚叨逼叨。虽然脸上很客气,心里想:这一定是恶贼请来的逗比。
3、
你以为逻辑鬼才的秀到这里就打住了?既然是神僧,脑回路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大,迷之逻辑还要再继续。
空见反复强调成昆已有深刻悔意。当谢逊提出要当面对质时,空见却一再强调:别见了,见面也没有用。他现在另投名师,武功又精深了很多。你又打不过他,见面多尴尬!要不你打我我不还手,能赢算你本事大!
终于,空见露出了自己的底裤--好好说是给你脸,你特么还给脸不要脸!
江湖平事,拳头硬的说了算。
自始至终,另一个当事人成昆都没有露面。空见反复强调成昆已经悔罪,但是这个“悔罪”的人,却不愿真正面对自己曾经伤害的人。
连案情审判的过程都没有,在被告不出庭的情况下,单方面强迫要求原告撤诉。空见,此时已不是神僧,而是在充当法律的裁决者。
4、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成谢二人的宿怨,最终还是在少林寺,由少林高僧渡厄协助化解。
同样是高僧,渡厄的方法很简单。心魔执念终能渡,解铃还须系铃人。谢逊和成昆之间的仇恨,矛盾根源在成昆,他必须给谢逊一个说法。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不能向施害者声讨权利,那社会还有什么公理正义可言?空见的识见,在于夸大了强权的实力,蔑视了社会公理的存在。
空见充当成昆债务人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再给谢逊一个正义。就像用枪指着谢逊脑袋,喝了这杯酒,你们之间的恩怨就此一笔勾销。
后来,空见还是被谢逊的七伤拳打死。作为金庸侠客中的高手,他死得莫名其妙。
他死得冤吗?自然是很冤的。他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化解成昆和谢逊之间的矛盾,却并未真正理解,这两个人,一个执着于全家被杀的仇恨,一个执着于爱人被夺的愤怒。他俩的执念,并没有因为空见的死而淡化,充其量为成昆的阴鸷增加了一层注解而已。
然而,他死的也确实不冤。他对人性的把握没有师叔精准,对“佛法”的理解依旧处在借助武力强行灌输的阶段。他信的佛,或许是怒目的金刚,却不是救苦的菩萨。
所以,这位武术修为精深的大和尚,最终没能在佛学的禅思中,领悟众生皆苦的况味。他迷恋的神功,无法化解世上种种不平的戾气。他的慈悲浮于术的浅层,却止步于道的探求。无论是十三条人命,还是数十条武林同道的性命,都不是他用一身护体神功能够肩负。
他并未真正看透那些枉死人们的无辜,源自自己收纳的那个“弟子”的施暴,和“弟子”的“弟子”的报复。当你维护一个不肯正视自己罪行的人时,天理公道就已经不在你这一边。那么,自我毁灭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故此,作为一代武林高手,空见很可惜,却一点儿也不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