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为虚构故事,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1
人前的陆见华很风光,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手下领导着近四百多名员工。
公司名叫“唯佳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坐落在寸金寸土的白云新区,线上注册的VIP客户有将近两万人,散客更多。公司主要业务是做健康咨询,以及慢病管理和一些其他简单的医疗器械健康知识的普及。
“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陆见华说这话时是在公司的年会上,那天晚上会场里坐满了人,公司员工都穿精致的晚礼服。唯独她这个企业的老板,只着简单的灰色毛衣,高腰牛仔裤。灰色毛衣的下摆扎进牛仔裤里,不算出彩,却透着几分干净利落。当晚她作为公司创始人发言,说了很多很多。我都不太记得。
唯独说到这一句时,我才抬头认真看她。
那时,我叫她“华姐。”
我们通过一场马拉松相识,因为在某些观点上两人三观相合成为朋友。华姐知道我的工作是一名小说作者比较宅,总是以帮我丰富创作素材为由喊我去她的公司玩。
大部分时候聊些八卦,偶尔她也会谈些正经事:“我们新入手了一台显微镜不太会用,你来给我们试试。”
“准备新加一个体检项目,你帮我来参谋一下,这个钱有没有必要花?”我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所以华姐总认为在健康管理上我比她的员工们会更专业一些。
我去的次数多了,她公司的员工便也都认识我。见到我来会笑嘻嘻的打招呼,从前台的小文小莉,到办公室娃娃脸的芝芝,身材过分苗条的阿秀等等,甚至到大厅里拖地的方阿姨。
说到方阿姨,不得不多说两句。她是陆见华的婆婆,也是公司保洁。她原本是从学校退休下来的教师,每个月有一定的退休金。这些钱不至于让她暴富,但养老绰绰有余。可她为了儿媳妇的公司,仍旧过着早出晚归比年轻人还忙碌的生活。却没有半点不满,逢人总是一张笑脸,谁有困难只要被她发现了,都会施以援手。公司里的人都很喜欢她,见到她总是习惯性的喊一声:“方妈妈。”
这样的同事少见,这样的婆媳关系更少见。
那是我最初认识的陆见华。几乎身边的人都很羡慕她,在还不算很老的年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整个A市当官的也好,布衣百姓也好,人人见了都会喊一声华姐。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让人觉得华姐也不是那么完美的,那大概就是华姐的老公。因为他下半身瘫痪是个残疾人,而此时华姐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如此泾渭分明的对比,未免让人感慨。但华姐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和惋惜,反而更多时候有一种乐在其中的自在。
和华姐在一起的时间越久,我就越是仰慕她。这样积极又上进,乐观又豁达的朋友,谁会不喜欢呢?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风光得意如华姐,原来也会有很多的不得已。
2
她出生在偏远的小山村,家中经济拮据。早早没了父亲,她和妹妹由母亲一手拉扯大。
“我小时候就很会做生意。”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在KTV的包厢。她喝得酩酊大醉,全然没有在公司时职场精英领袖的模样:“那时,我早上五点多钟起床,从地里摘新鲜的蔬菜走两三里地去市场上卖,一天能卖出我们那儿成年男子在外面工作一天的工钱。”
她伸手冲我笔划:“那时我妹妹才这么高,我在街道这一头,我把她安置在街道另一头,有一次妹妹遇上了一个不怀好意的男人,是我拿刀吓跑了他!”
“但那次我真的吓坏了,所以后来我们再出去从来没有再让她离开过我的视线。”语气里隐有几分后怕。
“那么早,而且走那么远的路,你妈放心让你们出去?”我问。
“我妈啊,她不知道啊……”华姐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她每天都起很早很早,她上午给人家包子铺帮忙下午会去打零工。”
“她太累了,所以我总是想着我多做一些事她就能多休息一会儿。”
她靠在我的腿上,泪水从两侧眼角滑落:“村子里人人都说我懂事,其实我不想懂事,一点儿都不想,但不是每一个人她都有随心所欲的资本!”
“我妈总是觉得她亏欠我们姐妹,她为了让我们日子好过一点日也操劳夜也操劳,我看着心里总是喘不过气来。”
我轻轻拍着她的背,有刺如鲠在喉。我仿佛从那星星点点的泪光中,看到两个小女孩儿背着跟她们身体差不多高的背篓,在泥泞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前行。
“至少你现在很好。”
“是!所以我很在乎生活的现状。”
尽管华姐母亲咬着牙根也要送她们姐妹上学,陆见华真的很努力在读书,但她到底没能考上大学。那时小山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大都只上个小学,要不就是初中上一半。之后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务农。陆见华母亲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是如此。
对陆见华没能考上大学这一点陆见华母亲当时有些怅然若失,但很快也就放下。毕竟她知道对于小山村里的孩子们来说考大学真的太难了,可即便她不责怪,陆见华心中却一直充满歉疚。高考落榜这件事如同一根刺,扎在了她的心尖,是她让母亲失望了。直到后来她有了唯佳,她走到哪里都不比那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们差。每次看到母亲因为她因为她的唯佳备受恭维的场面,陆见华心底那点不甘才一点一点消散。
陆见华二十一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二十三岁开始创业,从租来的狭窄工作间,到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装潢精致的独栋写字楼。如果说有什么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从未放下过的,大概就是慈善。她资助很多的学生,赞助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似乎这样就能弥补些许内心的遗憾。
3
毕业医院,她能吃苦勤奋好学。不过短短医院有了一席之地。那时她年少一心沉迷于工作,她迫切的想要改变生活的现状。让母亲妹妹,都能生活得更好一些。每个月的工资,只留下五六百块钱吃饭,余下的钱一五一十的都汇给母亲,让她来安置家里的开支。每次回家,也总是大包小包的提回去,给妹妹妈妈买的衣服,给她们买的吃食。
但在旁人看来姑娘家到了年纪,有些事情远远比她努力工作更为重要。比如结婚,比如生子。有一个看起来像样的家庭。如此她的人生才能算得上是人生圆满。在乡下地方,二十一二岁的姑娘就到了许人家的年龄,二十三四岁就得赶紧,二十五六岁已经能让人开始感到焦虑。陆见华迟迟没有出嫁,难免不会沦为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最初陆见华有过一位与她两情相悦的男子,对方也是个大学生。但家境比她们好不了多少,是位寒门学子。陆见华母亲不满对方家境太过单薄,强逼两人分手。那男子在陆见华家的院子里跪了一晚上,也不曾让陆见华母亲有半点动容。陆见华那时正是工作起步初期,与那男子之间便不了了之。这之后就是三四年的时间,她再没有和任何人有过感情。迈进二十四的坎眼看着就二十五了,陆见华母亲见着她还没个确定的结婚对象,终于还是没能忍住跟着急了起来。
陆见华和戚程勇是媒人介绍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小饭馆里。戚程勇开一辆黑色的小汽车来找她,他穿西装打领带。不知道那是什么牌子的小汽车,但那时家里能够有辆小汽车,别管什么牌子已是非常了不得。
陆见华在见戚程勇之前已经被母亲逼着相过很多次亲,总归是没有遇上自己喜欢的人,所以一直没有定下来。最初陆见华母亲还有足够的耐心让陆见华慢慢去选择,可是挑着挑着她就没什么耐心了。
“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倒是自己找一个行的啊!”
“一下嫌这个太矮,一下嫌弃那个没有学历,以为自己是有多优秀?”
“我跟你说她自己一身毛病不自知,人家不嫌弃她就该知足了,还真以为自己是天上仙女下凡呢!”母亲在家里歇斯底里的争吵,摔盆子,顾书洛在自己的房间里对着镜子默默流泪,哭红了眼睛。来自亲生母亲的否定让她感受到被伤害时也让她不禁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就真如母亲所说,她是那么的不堪。
每每脑海中回忆起母亲说的这些话,她的心脏就泛起一阵尖锐的疼。
在没有见到戚程勇之前她就想好了,不挑了。只要对方不缺胳膊断腿,她就嫁了。
所以戚程勇之余陆见华,无非就是陆见华那时到了女子该要结婚生子的年龄,不得不的一个选择。如果那个人不是戚程勇,只要条件合适,陆见华大概率照样会嫁。
戚程勇比之陆见华的家庭背景殷实许多。他身材高大,五官生的平凡。母亲是人民教师,父亲是公职人员,戚程勇如果愿意听他父亲母亲的安排怎么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但他不够争气,所以只混到一个初中毕业。之后还是他父亲托了点儿关系才将他送入某企业,一边上班,一边读夜校,终于从一小职员被提拔为公司高管。
有在政府单位上班的爸爸,身为教师的妈妈,而自己虽然学历低微但也是某企业的高管。在寻常人眼中戚程勇就是一块香馍馍,戚家人更是如此认为。
戚家对陆见华的家境不太满意,但她们看上了陆见华的职业。有个当医生的儿媳妇,说出去多体面。医院上班,但将来她们戚家自有医院去。
戚家人对陆见华家庭的看不上陆见华母亲能够感知,但她纠结再三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在她看来,只有戚家足够殷实,这样将来她们夫妻遇到什么动荡好歹家里大人还能拉扯一把。戚家到底没有将心中的那点儿看不起摆到明面上来,她们也就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陆见华当时并没有考虑很多,即便她有什么意见也不会有人听,再则她不想看到母亲再因为她而歇斯底里。两人从认识,到结婚不过短短一年的时光。在此期间戚程勇倒是对她献足了殷勤,给加班的陆见华送饭,在下雨天等她下班送她回家,特殊节日的礼物。
陆见华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这个女婿就更加满意了。陆见华那时虽然对戚程勇还没什么感情,但少年丧父的经历也让她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能够在她疲累的时候成为栖息的港湾,她也打定了注意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妻子,她会学着去爱他去爱他的家人。
4
刚结婚那会儿,两人之间没什么分歧,感情也还不错。
之后不久,她和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医院跳槽,一起创业。
那是唯佳的前半身,那时还不叫唯佳,它叫佳华健康管理中心。佳华两个字取自陆见华和另一位合伙人的名字。当时的陆见华和另一位合伙人顾佳,两人家庭背景相仿,工作经历相似,手上并没有太多存款。之所以选择创业,还是因为她们看好了大健康这一块的前景。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她们没有去盘那些位置显眼人流量聚集的黄金店铺。只得将工作室选址定在了十字街商业楼的三楼。最初陆见华说要创业戚程勇是很支持的,但真当陆见华放下一切想要创立佳华时,戚程勇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他觉得陆见华一个女人不在家里相夫教子,却在外面抛头露面太过招摇。陆见华的公公婆婆也不甚支持,她们医院。
“一个女人太有野心,容易家宅不宁。”
“医院的领导打好了关系,医院,国家粮,多少人挤破了脑袋想进去?”老爷子语重心长,只差没把你简直就是不知好歹几个字写在脑门上。
陆见华将他们视为亲生父母。她竭力和他们好好沟通。坚持很久的时间,见她执意如此,公公婆婆虽然心中仍有不满,却也不再竭力阻拦。
但戚程勇不一样。她的态度越是好,姿态越是低,戚程勇的姿态就越是高高在上,态度就越是得寸进尺。为此两人之间,矛盾再度升级。戚程勇时不时就和陆见华大吵大闹,歇斯底里。他身上原本隐藏的一些不好的陋习也渐渐显露出来,比如夜不归宿,比如和人酗酒,比如家暴。他混账起来的时候,甚至连父母都不认。陆见华公公和婆婆对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陋习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她们一次又一次给戚程勇做思想工作,给陆见华说软话。但戚程勇始终不知收敛。
陆见华满腔苦水,只能和母亲排遣。但时间久了,母亲也不再说安慰她的话。只是一个劲儿的问她:“为什么村子里别的姑娘嫁了人就没你这么多事?”
“你的丈夫不喜欢你,是为什么不喜欢你?你就没从自己的身上找过原因吗?”
陆见华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掀开,露出七零八落的淤青。母亲看了一眼,随即就偏过头,只是道:“哪对夫妻一辈子还没有起摩擦的时候?他有千错万错难道你就没有错?”
陆见华因为母亲的话气到浑身颤抖,如果她好好开导她,安慰她,她会听的。但她没想到在对待自己的婚姻上,母亲会如此的蛮不讲理。那时正值创业初期,家境不睦,创业的艰难,像是一团乱麻将她重重缠绕,陆见华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时常在半夜里极度压抑的哭出声来,但她不敢再和任何人去倾诉。
最初的佳华不是公司,只是一间工作室。整个工作室只有两个人,一位是陆见华,一位是杜佳,她们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初期,两人交完房租置办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材,余下的钱只够维持一年。这就意味着,一年之内如果她们能够回本,那工作室就能继续开展下去。如果不能回本,工作室就极有可能面临解散。
佳华刚开业,两人兴致勃勃,满腔斗志。但现实就像是一盆萃了冰的冷水,劈头盖脸的砸落在两人的头上。佳华虽然位于人流量最大的十字街,但位置在楼上,到底还是偏了一些。陆见华机智的做了广告牌放在楼下入口处,希望能吸引到顾客。也确实有效,但当天下午和意向客户一样找上门的还有当地城管。原因是出于当地市容市貌维护,街道不允许放置广告牌。陆见华无法,只得又重新做了广告牌挂在二楼的墙壁上。但谁逛街会老是抬头望天,故而收效甚微。再之后,陆见华和杜佳偶然间在人行道上遇到有人发传单,于是又想到了用宣传册来引流顾客的办法。
果然,这个办法也是可行的。发了不过两天,就有顾客跟着宣传册上的地址找上楼。前期为了缩减一些运营成本,发传单都是陆见华和杜佳两人亲自在做。只要遇上稍有意向的潜在客户,陆见华和杜佳立马就会加上对方的